close


『十九分鐘,你可以讓世界停止運轉,也可以乾脆跳離世界。
 十九分鐘,你可以復仇。』

19分鐘,一個普通平凡再不過的高中生,持槍在校園內進行了瘋狂射殺。

在父母眼中,彼得是一個乖巧安靜的孩子。
在校園裡,他卻是受盡同儕欺凌、稱他為怪咖娘炮,沒有一個稱得上是朋友的人。

彼得的父母從不知道他從幼稚園開始就被校園欺凌事件包圍著,而甚至於他父母親引以為傲的哥哥,在學校裡其實也恥笑著弟弟。

彼得原以為,喬絲是他唯一的朋友。
但為了能融入同儕團體裡,喬絲開始遠離彼得,試著和學校裡那些引人注目的學生打成一片,甚至一起欺負恥笑彼得。
但是喬絲並不快樂,她無法在團體裡認同接納自己。
沒有自信的她,只能透過依附著那些人,尋找自己的形象。
她的感情,也依附在這模式之下。

在這駭人聽聞事件發生的十九分鐘內,其實有著糾結不清的因果。
單親家庭的溝通問題、家庭內親子關係的問題、校園同儕欺凌事件、青少年感情問題,以及結合這許多面向探討的青少年人格問題,匯集成了這一則故事。


看完之後,其實我內心裡某個地方被觸動到。

從小,我的家庭即是個溝通不良的模式,被傾聽的需求是從來沒有被滿足的,也因此,我習慣不說。

即便是在轉學後受到班上同學的排擠,即使受到同學的誣賴,我還是選擇不說。
就像彼得一樣,因為沒有人會聽。

或許沒有被同儕欺凌過的人,很難想像那種情景和感受。

在教室裡,得勢者聚集著自己要好的同學,指著自己破口大罵,呦喝全班與自己斷交不得往來。
然後,被同學誣賴考試作弊,卻因為自己是新轉學生而被老師懷疑。
那真是一段痛不欲生的日子,對一個十歲的小孩子來說。

只有靠著考試考好成績、在體育和音樂表現好,我才能藉此肯定自己的存在。
就和喬絲一樣。

那是一段非常不快樂的童年。

儘管後來小孩子們總是會淡忘了為什麼排擠,而漸漸瓦解那道友誼的牆。
但在我心中的牆,卻仍是那麼的高。

我變得不容易信任別人。
我變得尖銳敏感,用高傲和霸氣來武裝自己。
我以為,只要不要太接近人,我就不會受傷。

但人的問題,還是一直在我的週圍。
只要有小團體的地方,就會有排擠。

所以到了大學,我習慣獨來獨往,不讓自己歸屬在任何一個團體裡。
我的自我認同感,和喬絲一樣一直都是有問題的。
只是喬絲選擇戴上面具,讓自己看起來和那群人一樣;而我,選擇用我自己的方式生存。

認同危機以及家庭問題,都是現在青少年躲避不了的問題及壓力來源。
而隱匿在各個校園間的暴力行為,其實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。

每個人的人格壓力耐受程度並不同。
當這些壓力匯集,有的人能順利度過並成長,但有的人卻會和彼得一樣,選擇用復仇的方式來反擊。

回顧我自己的青少年,其實也是一片慘綠。
只是我的好勝心及驕傲,帶我自己走過那段路,而不致偏頗。

這本小說其實探討了一個犯罪行為形成的直接間接因素。
每個人的心裡,都有深淺不一的傷痕。
如何讓這些傷痕不再擴大,甚至扭曲人格,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

《博客來簡介》

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
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。

「希特勒的母親是個可怕的人嗎?」一個心碎母親最絕望的疑問。
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進哈佛,任何一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小孩完美無瑕,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有天拿槍在校園裡對人群瘋狂掃射,更沒有人盼望只能隔著監獄圍欄含淚問小孩過得好不好,但所有不願面對的一切,都在短短的十九分鐘裡一一湧現。

斯特靈是新罕布夏州的一個平凡小鎮,從未發生過什麼大事,直到有一天,一項驚人的暴力行為粉碎了小鎮的平靜自滿,一場十九分鐘的槍擊案,改變這個樸實小鎮所有人的人生。長年在學校飽受同學欺凌的高中生彼得,選擇在二○○七年三月六日這天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,他在校園中射殺他所遇見的所有老師、同學,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多年來的仇恨一次解決:十九分鐘,你可以復仇。

究竟是有多深沉的怨懟,讓一個平凡無比的年輕人血洗校園,殘暴的雙手不僅砸毀自己的人生,也粉碎所有人的未來藍圖?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,將天使般的嬰孩養成如此冷血殘酷的殺人兇手?《紐約時報》暢銷作家茱迪.皮考特以其特有的細膩筆法以及敘事角度,剖析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障礙及扭曲的價值觀,文中不僅探討現存的親子關係及校園暴力問題,也點出人性深層的虛偽與悲哀。作者毫不留情地撕裂世俗的完美面具,揭露底層隱含的醜陋瘡疤,警醒世人謊言構築的世界終將崩毀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蘿小拉 的頭像
    蘿小拉

    私‧空間

    蘿小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